在看病就医的过程中,我们有时会听到医师或者药师在交代用药注意事项时,提到某些药物“吃药要避光”、“吃药后不能晒太阳”等说法。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有科学依据的。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,可能对光敏感,尤其是紫外线,可能加速药物分解或引发不良反应。因此,服用某些药物后,应避免直接暴露在强光下。
药物光敏反应的定义与机制
       药物光敏反应是指服用或局部使用某些药物后,因接触日光(尤其是紫外线)而引起的不良反应。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两种类型:1、光毒性反应:通常在首次用药后经日光及类似光源照射,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即可发生,临床表现为过度的晒伤、色素沉着、假卟啉病、光甲松解症、毛细血管扩张和糙皮病等。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和光线的强度成正比。2、光变态反应:具有潜伏性,用药后24-72h小时出现症状,临床表现有苔藓样皮疹、多形性红斑、亚急性或慢性皮肤红斑狼疮。
哪些药物服用后需要避光?
       药师提醒您以下几类药物服用后需特别注意避光:1、喹诺酮类:诺氟沙星、环丙沙星、左氧氟沙星、莫西沙星。2、四环素类:如强力霉素、去甲金霉素、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等。3、抗真菌药:如酮康唑、伏立康唑、伊曲康唑等。4、非甾体抗炎药:吡罗昔康、萘普生、塞来昔布、酮洛芬(外用制剂风险相对较高)、双氯芬酸(外用制剂风险相对较高)。5、抗心律失常药:胺碘酮(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)。6、抗精神病类药物:氯丙嗪(风险较高)、氟奋乃静、阿米替林、帕罗西汀、氟西汀、舍曲林。7、抗疟药:奎宁、氯喹、羟氯喹。8、抗肿瘤药:氟尿嘧啶(5-氟尿嘧啶)、氟尿嘧啶相关化合物(替加氟、卡培他滨)、长春新碱、达卡巴嗪、甲氨蝶呤。9、其他的药物:二甲双胍、西格列汀、格列美脲、格列吡嗪、格列喹酮、异维A酸、阿达帕林凝胶、和复方新诺明等。
如何预防光敏反应?
1、避免日晒:服用光敏性药物期间,应尽量避免在阳光强烈时外出,出门时做好防晒措施,如戴帽子、墨镜、穿防晒服、涂抹防晒霜等。
2、调整服药时间:对于每日一次的药物,可选择在晚上或睡前服用,以减少光敏反应的发生。
3、控制用药剂量与疗程:尽量短疗程、低剂量使用光敏性药物,必要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。
4、注意饮食:避免食用富含光敏性物质的食物,国内报道引起光敏性反应的主要植物有:灰菜、野生黑木耳、污胶鼓菌、油菜、酸菜、苋菜、荠菜、野菜、苦菜、无花果、马齿苋、蒲公英、菠菜等。
发生光敏反应后的处理
       若出现皮肤红肿、水疱、灼热感等光敏反应,应立即停药,避光,冷敷红肿部位,并及时就医,避免自行用药。
       服用某些药物后需躲太阳,是出于对药物安全性的考虑。虽然光敏反应的发生率较低,但一旦发生,可能带来严重的皮肤损伤甚至健康风险。因此,服药期间应仔细阅读说明书,必要时咨询医生或药师,做好防护措施,以确保用药安全。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药物的光敏性或用药建议,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