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2010年到现在;从20多人到318人;从病房到患者家……在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瀍涧院区(原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),有这样一支队伍,他们把自己的专业和爱心,送到患者家中,这就是延伸护理服务小组。

感受:平台更大更完善,服务更好更多元
       “2015年,我们当时都在神经内科工作,科里的很多患者出院时都要戴着管路。”该院神经内科护士长段小青说,不管是胃管还是尿管,对患者家属来说,处理起来多有不便。
       出于患者及家属的需要,也出于医护人员的职业责任感,当时神经内科的20多名护士便自发组织起来,利用业余时间,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上门护理服务。
       这样的服务不仅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欢迎,也受到了医院的肯定。在该院护理部主任陈春霞的沟通协调下,2019年11月,该院自主研发的“护士到家”App上线,延伸护理服务在全院展开。
       2023年,该小组加入“洛医家”医养结合服务管理平台;2024年,该小组接入“豫健护理到家”服务平台。截至目前,小组成员从起初的20多人,已经发展为经过考核、成功注册并开展服务的318人。
       人员增加,队伍日渐庞大;制度规范,护理人员需持“双证”上岗;科技加持,平台可以实时定位、拍摄视频;方便快捷,患者可通过微信小程序一键下单;服务多元,该院医师、中医师、康复治疗师、营养师均已加入服务队伍……
       “现在平台更大,服务也更多元化了。”该院介入血管外科护士长张文敏说,在繁忙的工作之余,每个月要为近10名患者提供上门护理服务。
收获:患者满意度百分百,医护人员变成“人脉”

       换胃管、尿管,还有其他更专业的专科护理项目,比如PICC(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)维护等,都有一定的操作风险,在没有医疗救治条件的患者家中进行,会不会有风险?一旦出现问题,会不会“做好事还落埋怨”?
       “现实比我们预想的情况好得多,截至目前,我们收获的患者满意度是百分百。”延伸护理服务小组副组长、老年医学科护士长陈珊珊说。每次出发前,他们都会针对患者申请的服务项目做出预案,此外,目前提供延伸护理服务的护士,都是有护士执业资格证、成为护师5年以上或有专科护理资质。
       “医护人员在医院里偶尔会遇到一些不理解,但是在延伸护理服务中,我们收到的全是感谢,他们往往把我们当成家人,遇到任何健康问题,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。”段小青说。
       段小青有一个家住李楼的“忠实粉丝”,她曾为这名患者提供上门口腔护理服务。“老人骨折、脑梗过,我给她处理完口腔分泌物,还教家属怎么给她翻身、叩背。”她说,有一次,老人突然感觉半侧肢体不适,因为孩子不在家,她便半夜给段小青打来求助电话。段小青判断可能存在新发脑梗死,立即协调医院120和神经内科值班医生,顺利把老人从家中接到医院,及时接受治疗。
       “这样的事情,在我们的小组中,数不胜数。”延伸护理服务小组副组长、消化内科护士长张亚楠说,护士张毅阁的“粉丝”到其他医院住院,还要叫她“过去看看”;男护士何俊杰的家在外地,这个单身小伙儿凭借热情、细心和专业,收获许多患者及家属“介绍对象”的邀约……
       “说句玩笑话,我们就是他们在医院的‘人脉’,但凡他们来医院,一定会提前找我们帮忙。”张文敏说。
希冀:服务知晓度更高,让更多患者受益

       30多岁的大伟(化名)十多年前因车祸高位截瘫,需要常年坐轮椅、用胃管进食,每个月,他妈妈都会给张文敏打来电话:“你哪天有空?我们配合你的时间。”
       瀍河区有一名肿瘤终末期患者,家属下单尿管护理服务。“上门后我才知道老人的尿管没问题,因为家属担忧、害怕,就想让我去坐坐,陪老人说说话。家属说,我在,他们就踏实。”张文敏说。
       在段小青和张文敏的微信、手机通讯录里,约有1/3以上的联系人备注是“换胃管的”等。“患者太多,这样备注更精准,一看名字我就知道他的身体情况。”段小青说。
       虽然这个小组的服务对象很多,小组成员在医院结束工作后,哪怕顶风冒雨、披星戴月也要为患者上门,但这样的服务,他们觉得还不够。
       “还有很多有需要的患者并不知道我们可以提供这些服务,希望我们的知晓度再高一些,让更多患者受益。”段小青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