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当你眼睁睁看着一名患者在眼前死去,这种难受和无力感是无法用语言去表述的。”李立鹏坐在我对面,眼皮微微下垂,像在追忆,又像在缅怀:“见证患者的死亡,这是每一名心内科医生的必经之路,我们唯有不断精进自己的医术,才能让这种事在行医生涯中少一点,再少一点……”
今年是李立鹏在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的第十五个年头,身上的那身白大褂,他已经穿了二十七年。从当初略显青涩的实习医生,到担任心血管内科主任,李立鹏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,都奉献给了患者和自己热爱的医疗事业。
爱做梦的少年
李立鹏不是一开始就打算学医的。
小时候的李立鹏是一个性格乖巧的孩子。和其他孩子一样,他爱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梦,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。他想参军,还喜欢天文,总是梦想着自己有一天披上军装,或者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天文望远镜。家人说他的性格安静适合学医,可那时的他对于行医,并没有什么概念。
随着年龄一天天长大,李立鹏的性格更加稳重,心思细腻的他逐渐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,明白了什么是救死扶伤,也知道了“白衣天使”四个字后面深刻的含义。渐渐地,李立鹏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看法有了变化,总之,不排斥。高考填报志愿时,左思右想后,李立鹏还是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。
本科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,李立鹏不满足于现有知识水平,便努力考上了心血管内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。他说:“我很喜欢心脏,它是人体的‘发动机’,让我感觉十分奇妙。”2007年,硕士毕业后,李立鹏来到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,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。
在眼前死亡的患者
二十七年的行医生涯,李立鹏接触过太多患者,也经历过太多次生死一线,很多急危重症患者在抢救成功、痊愈出院后,李立鹏慢慢地就淡忘了,然而,有一名患者,却是一直梗在李立鹏心头的一根刺。
2008年的一天,一名5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胸闷难受一天,来到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。由于入院前症状就已经有所减轻,这名患者并没有在意,觉得自己“没什么问题”,做各项检查时也并不着急。可当拿到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后,李立鹏惊讶地发现这名患者竟是患了急性心梗,且已经错过了溶栓时间,情况岌岌可危。当时,医院尚未开展急诊介入手术,只能入院后手术治疗。正当李立鹏与患者讲解病情时,这名患者突然发生猝死,虽然及时做了心肺复苏术,但很可惜,这名患者并没有被抢救回来。
眼睁睁看着一条本可能挽救的生命就这样逝去,李立鹏十分痛心,同时,他也深刻意识到:必须开展急诊介入手术!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,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成为市内开展急诊介入手术较早的一批医院,每年为大量患者带来生的希望。
抢救两小时创造的奇迹
在李立鹏的行医生涯中,有一个小小的奇迹。
十多年前,一名50多岁的男性患者突然出现急性心梗猝死,心血管内科团队多名医护人员轮番上阵抢救,为患者实施胸外按压。一般来说,猝死患者的抢救时间仅有半小时左右,超过半小时患者仍无生命体征的,基本就可以宣告死亡了,可这名患者已经抢救了一个多小时,四五名医护人员都因为长时间胸外按压出现了脱力症状,患者的心跳却仍然没有恢复。随着抢救时间的增加,李立鹏的心也一点一点往下沉,但他不愿意放弃,因为他发现患者虽然心跳没有恢复,却偶尔会有肢体反应,这反应就像黑夜里的一点火光,让他不断告诉自己:“再坚持一下,再坚持一下……”
终于,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救,心电监护设备上迎来了久违的反应,一道缓慢而有力的心电波形拨动了所有参与抢救医护人员的神经。看着这道波形,李立鹏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,脱力感后知后觉地袭来,让他一个趔趄,差点没站稳。
“你是医生,当在患者身上看到一点希望时,你能做的唯有坚持。”李立鹏事后说。
从一而终的责任心
李立鹏曾对一名年轻医生说过这样的话:“你为患者考虑得越多,患者以后的收益就越大,作为一名医生,一定要有责任感。”
只要是自己接触过的患者,李立鹏都要求自己对对方长期负责,哪怕是出院后,李立鹏也会通过朋友式的关怀来做善意提醒,帮助对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他说:“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出院后并不代表没事了,他们是很多疾病的高危人群,我要帮助他们做好预后管理。”
在李立鹏看来,心血管内科是个与死神抢夺生命的科室,里面的每一名医生都是“刀尖上的舞者”。为了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,他必须不断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不断精进技术。近年来,他带领科室不断学习、不断探索,不仅协助医院成功创建胸痛中心,还开展了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、临时起搏器植入、单/双/三腔永久性狭窄起搏器植入术、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、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(OCT)等国内领先技术,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、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、药物球囊释放术等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。
回望来时路,李立鹏无比感慨:“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这个行业,让我能够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救治患者。我也将尽我所能,不断学习、不断进步,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。”